学进范文网 > 高考资讯 > 高校动态 >

浙江科技学院:以工程能力为核心深化中德合作

时间: admin 高校动态

浙江科技学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德合作培养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从1984年建校起,学校就执行中德双方政府协议,学习借鉴德国举办应用科学大学(FH)的经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992年,学校被当时的国家教委确定为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试点院校。30年来,学校坚持学习借鉴德国FH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素养的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995年,根据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的评估,学校中德合作项目被评为“样本项目”。2013年春,学校设立中德工程师学院。

核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德国工程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应用科学大学教学内容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强调科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生产和其他领域,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浙江科技学院就设置了生产实习(金工、电工实习)和工程实习两个“实践学期”,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学习阶段又引入“项目教学”,这是结合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课程设计的一种教学形式。该校艺术学院多年来一直与德国博世公司、浙江雪豹皮衣有限公司、浙江凯地丝绸公司、杭州喜德宝丝绸印染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合作进行项目教育,培养出一批批杰出青年设计师。轻工学院包装专业去年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汽车急救包”设计,设计成果受到企业高度认可,毕业生当场被企业定走。

近年来,学校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的比例,在工科专业实验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接近50%。机械学院从2008版培养方案起,就打破原有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取消所有课程实验,将基础、专业、综合实验加以整合,通过模块优化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鼓励学生走入实验室,走进教师科研项目,以“跟班”学习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松下电子实验室每年招收20名学生,经过一年“跟班”学生掌握电子编程控制的全过程,毕业时被企业“哄抢”。

目前,学校工科实践教学课时已超过总课时的35%,教育教学出现文本模式向实践模式、接受模式向探究模式的一系列转变。

另一方面,浙江科技学院还将学生送出国门,实地享受德国工程教育。学校先后与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等8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开展了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项目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派至德国合作院校继续学业,最终可获得两国学校学位。

保障:校企合作和“双师型”队伍

今年6月,学校与浙江省工商联续签战略合作协议。多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着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大批校企研发基地、教师进修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基地,仅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就有百余个。去年7月,学校与浙江杭叉工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联合申报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教育部等部委批准。除省工商联外,学校还与省汽摩配商会等签订合作协议。这些行业、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实习实践岗位。学校积极吸纳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审定工程实践实施方案,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

德国FH的教授具有鲜明的“双师型”特色,他们必须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学校建立青年教师进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制度,通过企业挂职、跟班锻炼,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了解地区产业发展最新动向。学校还通过相关制度和政策,引进高级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或聘请企业高水平工程专家来校兼职任教。

“卓越计划”各试点专业更是严格遴选教师,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就要求理论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和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实践课程教师应由具有中级以上工程系列职称和8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担任。通过政策的持续保障,现专任教师中有企业经历“双师型”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工科专任教师中这一比例超过50%。学校还积极引导教师开展面向工程实际应用的项目教学改革实践、工程项目设计、专利、技术服务等工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在30年中德合作的历程中,学校不仅引导学生学习德国工程师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更强调要学习以“严谨理性、追求卓越”为特征的德国工程师精神。学校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大力加强工程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形成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工程能力教育实践培养体系。(哲科)

6604